可关闭与展开的对联广告代码 - 梨花阁
站长素材
站长素材

死亡每天都在身边上演,你有过死亡恐惧吗?| 梨花阁 一星期荐一本书

一星期荐一本书 Lin, Ruoxu 5年前 (2019-12-29) 955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
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间延续,也在一呼一吸之间流逝。

1

最近因为一些死亡报道及身边好友亲人的患病离世,我又开始惧怕死亡了。其实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思考过死亡这件事:现在我还活着,这个世界是以我为中心的,这个世界发生的一些事情我可以知道,我可以体验生命中的酸甜苦辣咸,如果有一天我死了,可世界依旧运转着,可我却看不到了……每每想到此,我觉得好恐怖啊。甚至经常会想如果将来有一天,我会失去我深爱的爸爸妈妈姥姥,或者他们失去我,我/他们该怎么去面对这样的结果,这想想就十分令人痛苦和悲伤。后来,我跟许多人提及此事,原来他们大多数都有过类似的恐惧

 

死亡每天都在身边上演,你有过死亡恐惧吗?| 梨花阁 一星期荐一本书

2

在我们的文化中都对死亡这件事讳莫如深,甚至把死亡当做一种“禁忌”。

其实死亡的焦虑会伴随人的整个一生 。孩子从第一次感受到死亡开始,他们就会产生疑问和不解。而聪明的孩子很懂得学大人的样子,可能他们会跟着大人保持沉默,也有的会说出自己对死亡的疑惑,但大多数的父母会避而不谈,也有父母会找一些话来安慰孩子,说:“不要想那么多,死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。”,或是讲关于天堂,永生的故事来安慰孩子。

这之后孩子的死亡焦虑会被压在无意识之下,在进入青春期之后会大规模的爆发。很多青少年会从这个时候又开始思考死亡,他们会想法处理死亡焦虑。他们有这样一些方法:玩暴力电子游戏、做叛逆的行为、讲关于死亡的笑话、看恐怖电影,做冒险的运动……

随着岁月的流逝,青少年步入成人世界,会有很多人生功课来消耗他们的精力。成家、立业、生儿育女,这些够他们折腾几十年了。等孩子长大离家了,他们就到了中年危机这个坎。其实中年危机也是死亡焦虑的爆发。因为此时中年人再也没法对死亡视而不见了。

事实上,不管是哪个年龄阶段,都能很轻松的感受到“死亡”,因为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能提醒我们看到“死亡”。比如很多老电影的演员大多已经离开人世,而观看这些老电影时,有些人对此并不在意,而有些人却会难受的久久无法释怀,甚至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。

 

 

死亡每天都在身边上演,你有过死亡恐惧吗?| 梨花阁 一星期荐一本书

3

人们一方面恐惧死亡,另一方面却又对死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。这恰恰也是一种

生命的动力,也是死亡恐惧对我们的积极影响。

正因为如此,能否及时察觉到我们对死亡的恐惧,就很重要了。察觉到死亡恐惧的时刻,我们把它叫做“顿悟时刻”。顿悟,常常在生活中发生变化的时候来临。

我曾经在读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咳嗽,每天撕心裂肺地咳,吃药没用,去医院看医生做检查,也没检查出什么毛病,可就是一直不好,持续了两个多月。我开始产生了恐惧总觉得自己得了绝症,很快就要死了。因为那时候忙着学业,压力也有点大,为能否毕业担忧及将来毕业后的前途担忧,所以导致我的生活没有规律,也缺乏运动。可是生病后我突然意识到:如果我没有健康的身体,这些对于我来说有什么用呢?我决定不再为这些事情烦忧,我开始注意饮食调理,规律作息及适宜的运动。后来我的咳嗽也就慢慢好起来了,所以现在我对很多事情都看得很开,不抱怨、不焦虑、不慌张,一切顺其自然,活在当下就好!

除了身患重病和重要他人离世,重要生命里程碑,如六十大寿、被强奸、抢劫、失业、离婚、退休等都能触发人产生觉醒体验。这些事件很容易让我们内心感到脆弱,而在我们心理脆弱的时候,死亡恐惧更容易侵袭我们,就像身体免疫力下降时很容易被病毒感染一样。

死亡每天都在身边上演,你有过死亡恐惧吗?| 梨花阁 一星期荐一本书

4

关于如何面对死亡的恐惧,分享一下我个人的一些tips:

Tips1  读一些哲学书籍,吸收哲学大师的智慧。

我平时很喜欢读一些哲学书籍,因为我在哲学书籍里总能吸收一些哲学大师的智慧,关于生命、死亡、爱情等。比如大哲学家伊壁鸠鲁就有对死亡和生命的论述。他谈到的三个论点就是:

1、灵魂的死亡:我们死时灵魂会消亡,不会再有意识,也就谈不上痛苦、害怕。

2、完全虚无的死亡:活着的时候没有死亡,死亡的时候就没有我的存在。人无须害怕自己永不会感觉到的东西。

3、生前与死后是对称的两极:出生前是一片黑暗,而死后也是进入了如生前一样的世界。

Tips2   波动影响

即便你不是名人权贵,你在无意识中也会有影响力,这种影响会传播出去,甚至影响许多代,就像往池塘里扔石子,水波会扩散出去,一直传很远。

波动的影响你不一定能马上就体会到,并不是你做了一件事,立竿见影就会有效果。在讲究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渐渐忘了等待,而有些东西恰恰急不得。

表达感激是波动影响的一种。太多人把感谢留到人已经去世了才表达,这样太晚了,再感谢逝者,他也听不见了。怎样才不算晚呢?此时此刻你认真想想哪个活着的人是你一直想感谢,却没有对他说过的。然后你认真地花十多分钟写下对他的感谢。接着抽时间带着你的感谢信,去当面读给他听。我相信在这个充斥电子信息的时代,你这样的行为,不管对你还是对他,都会有非常特别的体验。

波动影响的方式还有很多。比如捐献器官。除此之外,生儿育女、创作、进行基础科学研究、教育、推动某领域长足进步等都是波动影响的方式。

Tip3   与别人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

人一生都处在各种关系之中,可以说归属感是人类的一个基本需要。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:幸福感的必要条件是亲密关系。而死亡是孤独的,可以说是人生中最孤独的事情。它可怕的地方不只是让你和其他人分离,更可怕的是它会让你和整个世界分离。而孤独如果与别人分享了,也就不存在了。

有一种孤独常与害怕亲密,害怕被拒绝,感觉自己不值得被爱联系在一起。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孤独感并不会太明显,但是当涉及到死亡的时候,这样的孤独感就会异常凸显。因为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大部分的文化,都让死亡隔着黑色的衣裳。

面对将死之人,家人和朋友都保持着很大的距离,这个距离不是说身体之间的距离而是指心理距离。家人和朋友并不是不在乎了,而是都不清楚该说什么,也害怕自己说错了话让对方难受。而将死之人内心很孤独和沉重,虽然他们很希望有人能分担,却也害怕自己不小心把所爱之人拉入了那可怕的世界。

其实大多数濒死之人并不会厌烦别人的打扰,反而很需要有人能听听他们表达对死亡的看法。如果可以的话,你不妨就静静的坐在旁边,听听即将离去的他想说什么。他想谈论死亡的恐惧也好,憧憬也罢,你只需要静静的听着,不需要继续骗他说:“不会的,你会一直好好活着,不要想太多。”

当然上上策是在你并没有感到死亡威胁的时候,就可以畅谈关于死亡的恐惧。向你的朋友倾诉不乏是个好选择。在亲密关系里面,你分享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越多,对方也会更容易地分享他们的内心。

你越在这段关系里做真实的自己,你和他的亲密关系也就越深入持久。但是这并不代表你开始建立一段关系,去敞开了心扉对方就一定会敞开心扉。在关系之初你先敞开心扉,说了自己内心私密的东西,也就是要先承担暴露自己的风险,如果对方没有回应,那么这段关系就会变淡。如果对方也敞开了自己,那你们这段关系会渐渐亲密起来。

死亡每天都在身边上演,你有过死亡恐惧吗?| 梨花阁 一星期荐一本书

5

尽管死亡这个话题太难面对,死亡教育在我们知识体系常被回避,但正视恐惧会为生命带来礼物。

我希望我们可以借用很多智者的眼睛,用更轻松的心态,直视死亡。

死者已矣,愿生者可以真实、充分的存在,使得时光不再虚无;我们也因此能从本无意义的人生中,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。

 

 

死亡每天都在身边上演,你有过死亡恐惧吗?| 梨花阁 一星期荐一本书

死亡每天都在身边上演,你有过死亡恐惧吗?| 梨花阁 一星期荐一本书
你点的每个在看,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

梨花阁 ,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,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-NC-SA协议进行授权
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:死亡每天都在身边上演,你有过死亡恐惧吗?| 梨花阁 一星期荐一本书
喜欢 (1)
发表我的评论
取消评论
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

Hi,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!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 (必填)
  • 网址